19世纪末,沉寂多年的大清帝国暗流涌动,光绪皇帝颁布了《定国是诏》,标志着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。然而,此时的皇帝实质上不过是一个傀儡,朝政的实权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。变法运动触及了慈禧等守旧派的根本利益炒股杠杆收费,使得维新派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这些充满理想的青年才俊怀揣着一腔热血,渴望改变国家命运,但他们未能深刻洞察清朝复杂的政治格局——真正掌握话语权的,是慈禧与荣禄等人,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清朝主人。
慈禧太后到底是怎样的人物?她为何能牢牢掌控权力?世人常说满清误国,慈禧又究竟做了什么,令无数人为之愤慨?要揭开这些谜底,必须从她的出身说起。慈禧出身于显赫的满洲贵族之家,尽管当时封建社会女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,导致她后期下达的许多诏书语意含糊,需要专人加以润色,但她在宫廷权谋方面的手腕却极其高明。她深谙宫廷斗争的规则,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站稳脚跟。
慈禧掌权的年代,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。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,清政府发起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,试图以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自救。然而,即便经过长期努力,慈禧对新式“学堂”仍一知半解,仍抱持着封建的旧观念,表面上宣称支持进步,实际上思想根深蒂固,未有实质转变。据史料记载,慈禧的生活极为奢华,用膳时常备上百道菜肴,对新鲜事物极其好奇。她曾命人购买了一架火车,却出于对祖宗风水的顾忌,竟然仍用马匹拖行。有这样的“老佛爷”,晚清走向衰亡几乎成了必然。
展开剩余80%慈禧对西方的新奇玩意抱有浓厚兴趣,起初甚至曾表现出对维新运动的支持态度。然而,当变法触及她的个人利益时,她立刻转变立场,百般阻挠,凡是光绪皇帝提出的改革措施均被她一一否决,亲手将晚清推向了深渊。当轰轰烈烈的变法遭遇阻碍时,这些年轻的维新志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:谁挡路就除掉谁,哪怕那个人是“老佛爷”慈禧。正是这种胆识令人敬佩,但具体该如何行动,却成了他们的难题。谭嗣同更是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献身,甚至提出刺杀慈禧,曾言:“方欲弃此躯而游于鸿蒙之外,复何不敢勇不敢说之有!”以生命为代价推动国家进步,无疑是极其勇敢的表现。
然而,康有为对此主张持反对意见,他认为此举过于激进,最稳妥的方式应是策动军队配合行动。手握新军兵权的袁世凯成为他们的首选合作对象。康有为在维新派中话语权极大,重大决策往往由他定夺。最终,还是谭嗣同自告奋勇,冒险联系袁世凯寻求勤王支持,谁料被袁出卖,导致变法失败,谭嗣同等人英勇牺牲。历史无从重写,但不禁让人大胆猜测:如果当初按谭嗣同的方案行事,是否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?戊戌变法能否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?
谭嗣同绝非软弱文人,他文武兼备,才智远胜康梁,且广交朋友,结识众多江湖豪杰。谭嗣同对刀剑极为痴迷,尤为钦佩古代名士,曾随友人苦练剑术。他随身携带一把七星剑,游历大江南北,结交天下豪杰,剑术精进迅速。策划政变前,他甚至带剑拜访袁世凯,力劝其效忠皇帝,共同守护变法成果。
袁世凯见谭嗣同持剑而来,虽表面应允,实则暗中泄露风声,导致维新派覆灭。谭嗣同被捕后,不少好友誓言为他报仇,多次试图刺杀袁世凯却无功而返。若当年这些武林人士响应谭嗣同号召,群起而攻之,情况或许大为不同。当然,慈禧在得知“围园杀后”计划后,也秘密布置了大量护卫,防范暗杀。
退一步讲,谭嗣同交往的江湖豪杰武艺高强,绝不逊色于一众太监。有人认为即使慈禧被除,光绪也难以掌控朝政,维新派力量不足以抗衡根深蒂固的守旧势力。
除了慈禧,荣禄也是守旧派中极具威望的狠角色。袁世凯之所以选择投靠守旧派,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荣禄的忌惮。荣禄出身正白旗,从祖父辈起便身居军职,家族成员多战死沙场,忠诚于国。凭借这层关系,荣禄步步高升,最终成为慈禧倚重的心腹,从步兵统领一路升至直隶总督。
荣禄的崛起与甲午战争的惨败息息相关。甲午战争中,清军惨败,数十年努力付诸东流,朝廷危机感骤增,汉军大权被收回中央。此时,荣禄抓住机遇,出任直隶总督,组建武卫军,将兵权牢牢握在手中,成为满洲贵族中最具势力的人物。尽管如此,荣禄个人才能平平,远不及李鸿章等人。他的“功绩”主要是政变中成功保护慈禧安全,镇压维新派,因而深得慈禧宠信,权倾朝野,可谓慈禧的忠实打手。如果袁世凯当初做出不同选择,荣禄的崛起或许不会如此顺利。
政变计划本由康有为等人精心策划,定于9月20日发动,内容包括说服袁世凯带兵诛杀荣禄,随后光绪皇帝宣布荣禄罪行,封锁皇宫,谭嗣同及其江湖友人则负责解决慈禧。计划看似周密,但是否过于乐观,尚难断定。
史料显示,慈禧于9月21日才收到政变消息,政变前一日毫无风声。如此一来,若袁世凯能准时出兵,政变成功的可能性极大,光绪或许也不必为“冒失”付出被软禁十年的惨重代价。
回望9月20日下午,袁世凯抵达天津,受到了隆重欢迎。此时他完全可以借机与荣禄会面,寻找动手良机。荣禄在天津权势极大,袁作为下属拜访毫无疑问,且袁已培养了一批忠诚亲兵,有足够力量与荣禄抗衡。依照维新派计划,袁世凯将凭皇帝密诏一面逼迫荣禄退让,一面动用军队施压,待荣禄下台后即刻接任要职。
在通讯落后的旧时代,消息易被封锁,袁世凯接掌天津后,在要害位置布置亲信,随后带兵火车进京,与光绪皇帝配合。光绪早有部署,谭嗣同等人也将协助围困颐和园。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由谭嗣同等组成的刺客团队发动行动,成功率颇高。
整场变法的关键在于如何除掉荣禄,击破守旧派的核心依仗。只有这样,慈禧才会变成孤家寡人。荣禄和慈禧一旦倒下,守旧派自然瓦解,而广大民众也将转向支持光绪。尽管守旧派掌握政权,但因失去民心而势单力薄;光绪虽力量有限,却得到了部分朝臣和人民的支持,变法运动赢得了民心。
慈禧虽手握重权,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人人都为自身利益考虑,慈禧的势力得以巩固,正因有人支持。若她陨落,又有谁敢挺身反抗皇帝?守旧派的大臣们精明能干,倒向光绪亦属正常政治现象。
归根结底,这场政治博弈暴露出权力的阴暗面,胜者掌权,败者惨死。承担巨大风险者并非凡人,而袁世凯显然不在此列,康有为也未具备足够勇气。变法失败,除了外部阻碍,更因内部缺乏行动力,维新派不过是缺乏执行力的松散团体。
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缺乏刺杀勇气,选错了政治盟友。袁世凯则是彻头彻尾的两面派,为利所驱,民族大义于他不过空谈。他所计算的是失败的风险和投靠哪方能最大化自身利益,从他的行为中不难看出这一点。正是因为深思熟虑,袁世凯才出卖了维新派。
如果袁世凯能依计划行事,荣禄恐怕难以抵挡。若维新派先发制人,清朝的未来或将焕然一新。至此,历史也给予我们警示:无论维新派还是守旧派,本质上都是内斗,清朝面临的最大挑战却是外敌入侵。
变法失败后,清朝进一步衰落炒股杠杆收费,列强加紧侵略。慈禧被迫逃亡,荣禄等守旧派势力盘踞北京。数年间,激烈斗争持续,革命党吸取教训,掀起刺杀黑暗时代。慈禧逝世三年多后,清朝终告覆灭,昔日盛世已成过眼云烟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证券配资系统_证券投资APP_证券交易APP观点